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加强科学传播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本市科普事业发展,近日,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联合印发《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首次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并在职称评价过程中采用分类评价标准和“代表作”评审。据悉,首次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将于近期启动,年前将评出本市首批正高级职称的科学传播普及人才。
据悉,此次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是本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普及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辟了职称评价通道,将在规范行业人才评价、促进从业人员职业发展、提供科普事业人才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谁能评——北京地区的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才都可参评
科学传播普及,是以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只要是在北京从事科学传播、普及、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科普所的研究学者、科普书作者、科普专栏作家、校外科普教育老师、博物馆讲解员等,都可以申报科学传播专业职称。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特别是近年来,还涌现一批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渠道或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取得了专业的成果和业绩,具备了晋升相应职称的条件,但没有职称晋升渠道,缺乏规范的行业资格评定标准和评审组织,无法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影响到了学术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并设置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四个层级,将满足各梯次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吸引更多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和年轻人从事科普工作,对于促进北京科普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评什么——评科学传播人才的三种业绩
按照本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求,科学传播专业评价工作按照科普工作的职业属性和岗位职责,将申报人员分为科学传播研究、科学传播内容制作和科学普及推广三类,除申报职称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别制定三类人员的业绩条件。
以申报正高级职称为例,从事科学传播规律研究的申报人,需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主持或作为重要完成人研究解决科学传播现实问题,或主持完成科学传播领域省部级研究课题,在提升科学传播工作效率、效果方面取得重要成绩。
从事科学传播内容制作的申报人,需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及内容制作能力,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通过出版著作、开设专栏、设计教材、创作剧本等方式制作优秀科学传播内容产品,创新传播方法,开展科学传播工作,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事科学普及推广的申报人,需具备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传播能力,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组织开展大型科学传播普及活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或开发、集成国内外优质科普信息资源,运营科技馆、博物馆、科技品牌科普网站、虚拟科技馆、虚拟博物馆或校外科普教育品牌等知名科普信息资源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或作为专职科学传播人员,多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学传播活动的教育、培训、交流、讲解等任务,在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绩。
除此之外,本市还为业绩突出人才制定了破格申报条件。申报人员只要满足破格条件之一,就可以不受学历、资历、次级职称等限制,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怎么评——用人才最拿手的代表作来评审
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纳入全市年度职称评价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其中,初、中级职称采取考试形式,申报人员可按相应程序向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报名考试。正、副高级职称采取评审形式,由市人力社保局委托市科协组建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开展具体评审工作。
申报人员通过考试或评审后,将取得《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据介绍,从去年起,全市职称评审工作打破职称评价“唯论文”桎梏,全面推行了代表作评审制度,申报人员可自主选择最能体现自己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参加职称评审。本次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也采取代表作评审制度,申报人可自主选择专业论文、主持完成得到有效应用的课题、决策咨询报告、政策类文件、教材教案、策划方案、研究报告、项目报告、专利等代表作成果,参加职称评审。
(来源: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