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华服”的太和殿
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木构件的外表有着绚丽的色彩。这些古建筑的立柱、门窗、斗拱、梁枋、屋檐、天花等木构件的表面分别饰以红、黄、蓝、青等色彩,被称为油饰彩画。在历史上,彩画是与油饰配合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建筑上饰以油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木构件,使之免遭日晒、雨淋、虫咬,但是在审美表现方面,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一来,在油饰的基础上,在其表面装饰以色彩,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图案,一方面仍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效果。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犹如给古建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其绚丽、雄伟而壮观。
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而对于色彩绚丽的彩画而言,其有着不同的类型及相应适用范围。对于最直观的外檐梁枋而言,其彩画在整体布局上大体可分为三段,中间一段最长,称为枋心,枋心往外两侧一小段为藻头,藻头两侧为箍头,各区域的分界线用金线或墨线予以区分。这里主要以梁枋部位的彩画为例,讲讲紫禁城古建筑中不同的彩画类型。
比如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其枋心、藻头、箍头内均绘有龙或凤纹。枋心纯以绘龙的,称为金龙和玺彩画,常见于前朝三大殿及乾清宫;绘以龙和凤的,称为龙凤和玺彩画,常见于交泰殿、坤宁宫等内廷重要的宫殿建筑。龙凤形象在彩画中的应用,侧面反映了建筑的专属属性。和玺彩画构图严谨,纹饰绚丽,且大面积使用了沥粉贴金工艺。所谓沥粉贴金,即首先用土粉与胶的混合物沿着龙、凤纹饰的轮廓描绘出隆起的形状,然后用金箔贴在隆起的表面,使得彩画图案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
再比如旋子彩画。所谓旋子,就是在藻头部位使用了一层层带旋涡状花瓣纹饰的图案。藻头中心绘制旋眼(花心),旋眼即成旋花状向外层层扩展,由外向内的每层花瓣分别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等。这种彩画藻头使用旋子纹,枋心主题或绘制龙锦文,称为龙锦枋心;或仅仅绘制一道墨线,称为一字枋心;或仅刷青绿色,而不绘制任何图形,称为空枋心。旋子彩画用圆润饱满、流畅而又细腻的纹饰盘旋环绕形成纹饰,给人以瑰丽和奇幻的艺术效果。紫禁城中,旋子彩画的等级较低,主要用于次要的配殿、门楼,如钟粹宫、熙和门等。
还有源于江南的苏式彩画。明永乐帝营建紫禁城时,大量征集南方工匠,这种彩画便传入北方。其枋心主题多为山水、鱼虫、花鸟、历史人物故事等轻松欢快内容,藻头部位绘制卡子、聚锦、找头花等图案,箍头内则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苏式彩画题材广泛,画法灵活,且入紫禁城后的苏式彩画在布局、题材、设色等方面与原有江南彩画有了明显的区别,其多具有色彩艳丽、装饰华贵的效果。紫禁城中,苏式彩画的等级最低,在图案中不能嵌入龙、旋子图案,一般用于紫禁城花园内的楼、台、亭及后宫中的部分生活建筑,如旭辉亭、云光楼、古华轩、体和殿等。
如果说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是其外衣,那么其基层可谓古建筑的衣服“内胆”。这个“内胆”被称为“地仗层”,是保护古建筑木构件的主要材料。地仗层的材料为猪血、砖灰、面粉、桐油、麻等混合调制而成,这种材料便于与彩画颜料结合,且不会与颜料层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地仗层的施工过程有着其科学性。首先在木构件表面用小斧子砍出痕印,将木缝砍出八字形,其主要目的是有利于油灰与木构件表面的拉接。然后在木构件表面刷一层桐油与猪血的混合物,桐油可覆盖在木构件表面,防止潮气渗入,猪血有利于木构件被处理后的表面光滑。接下来将油灰(面粉、砖灰、桐油、水的混合物)抹在木构件上,并用工具将其表面刮平;其中砖灰、面粉即相当于木构件的主要保护层。此后将麻处理成丝线形状,并敷压在木构件表面;麻的主要作用在于拉接油灰增强其整体性,并避免其开裂;之后的工序是再次上油灰、贴麻丝,使得地仗层变厚。为了保证油灰与木构件表面的充分粘接,并防止油灰层出现龟裂,有时还会在油灰层表面包裹(麻)布。最后用磨石将木构件表面打磨平直、圆顺,以利于在表面绘制彩画。上述整个过程,相对于给木构件穿上一层厚厚的防护服,以避免不同因素造成的木材破坏。由上可知,正是因为“内胆”对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才使得古建筑能够完美地展示华丽的“外衣”。
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与宫廷文化的汇合,其色彩鲜明突出,与建筑台基、屋顶等构件巧妙的融为一体。历经将近600年的风雨洗礼,油饰彩画使得紫禁城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到现在仍能够金碧辉煌,显示出壮丽的风采。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